欢迎光临

服务热线:400-990-1120 联系我们
华医头条
当前位置:首页>医学成果>哮、喘和哮喘的区别

哮、喘和哮喘的区别

日期/时间 :2022-03-07来源:综合编辑:guoguo

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,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,呼吸气促困难,甚则喘息不能平卧,辩证为邪实正虚。邪实当分寒痰、热痰不同,正虚应审其阴阳之偏虚,区别脏腑之所属,了解肺、脾、肾主次。

热啸(过敏性哮喘)如:胸闷,气急,喉间哮鸣音,咳嗽,咳痰,舌质红或苔薄黄等状。

脾虚喘促咳嗽,胸闷憋气,喉中痰声鸣响,似水鸡声,痰白等等。

哮病 反复发作性突然,可见鼻痒,喷嚏,咳嗽,胸闷等先兆,喉中有明显哮鸣声,呼吸困难,不能平卧,甚则面色苍白,唇甲青紫,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。

平时可以如常人,或稍感疲劳纳差,但病程日久,反复发作,导致正气亏虚,可常有轻度哮鸣,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,出现喘脱。

多与先天禀赋有关,家族中可有哮病史,常由气候突变,饮食不当,情志失调,劳累等诱发

喘证是以呼吸困难,甚至张口抬肩,鼻翼煽动,不能平卧为特征,喘证成因不外外感及内伤,辩证分实喘及虚喘。

外感

外感风寒之喘

喘咳气急,胸部闷胀,痰多稀薄色白,兼有头痛,恶寒或伴发热,口不渴,无汉等症状,肺毛壅盛作喘。

喘咳气急,胸部闷胀,痰多,伴性身热等症状。

内伤

阴阳两虚之喘,肾虚不摄之喘

喘促日久,动则喘甚,呼多吸少,气不得续等症状。

阴虚不纳气之喘。

喘促短气,气怯声低,喉有鼾声,呛咳痰少,烦热吁,咽喉不利等症状。

虚劳喘逆喘逆甚剧

湿热大盛之喘证

一般身体肥胖,因饮酒及食肥厚味过度,遂病腹胀喘满,睡眠不佳,大小便涩滞,气口脉大于2倍人迎脉,关脉沉暖而有力。

肺气虚败之喘

喘促短气,气怯声低,喉有鼾声,咳声低弱,痰吐稀薄,自汗畏风等症状,

以嘴促短气,呼吸困难,甚至张口抬肩,鼻翼煽动,不能平卧,唇发钳为特征,多有慢性咳嗽,哮病,肺结核,心悸等病史,每遇外感劳累而诱发。

哮喘

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,发作时喉中有哮鸣声,呼吸气促困难,甚则喘息不能平卧。喘即气喘,喘息,喘证足以呼吸困难,甚则张口抬肩,鼻翼煽动,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症。

病因病机

本病之基本病因为痰饮内状,小儿每因反复感受时邪而引起,成年人多因久病咳嗽而形成。脾失健运,聚湿生痰,或偏嗜咸味,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腥,以及情志、劳倦等,均可引动脉经蕴伏之痰饮,痰饮阻塞气道,肺气升降失调,而引发为痰鸣哮喘,发作期可气阻痰壅,阻塞气道,表现为邪实证,如反复发作,必致肺气耗损,久则累及脾肾,故在缓解期多见虚像。

辩证

实证

主症:病程短,或当哮喘发作期,哮喘声高气粗。呼吸深长,呼出为快,体质较强,脉象有力。

兼见咳嗽喘息,咳痰稀薄,形寒无汗,头痛,口不渴,脉浮紧,苔薄白,为风寒外袭,咳嗽痰黏,咳痰不爽,胸中烦闷,咳引胸肋作痛,或见身热口渴,纳呆,脉滑数,苔黄腻,为痰热阻肺。

治疗实证治法:以怯邪肃肺,化痰平喘,以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,如有风寒外袭者,可加风门穴等配穴。如有风热者可加大椎穴配穴,痰阻肺热者可加丰隆穴等配穴,喘甚者可加天突穴等配穴。风寒者可合用灸法,定喘穴刺络拔罐。

穴位方义:手太阴经以宣通肺气,怯邪外出,选其合穴尺泽,以肃肺化痰,降逆平喘,局部取气之重穴體中,可宽胸理气,舒展气机,取肺之背俞穴,以宣肺怯痰,定喘为平喘之效穴。

虚证

主症:病程长,发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,哮喘声低气怯,气息短促,体质虚弱,脉象无力。

兼见喘促气短,喉中痰鸣,语言无力,,吐痰稀薄,动则汗出,舌质淡或微红,脉细数或软而无力,为肺气不足,气息短促,动则喘甚,汗出肢冷,舍淡,脉细沉,为肾气不足。

治疗虚证治法:补益肺肾,止哮平喘,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经、足少阴经穴为主。肺气不足者可加配穴(气海)等穴位。肾气不足者可加配穴(阴谷)、(关元)等穴位。定喘用刺络拔罐或拔火罐。

穴位方义:肺俞膏育俞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,肾俞补之以纳肾气,肺经原穴太渊,肾经原穴太溪,可充肺肾真元之气。足三里调和胃气,以资生化之源,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,肺气充则能卫外,定喘为平喘之效穴。

例如:支气管哮喘

中医诊断:哮喘(肺肾气虚)。

西医诊断:支气管哮喘。

治则:理肺平喘,益气补肾。

支气管哮喘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,现代医学认为它是多种细胞(如嗜酸性粒细胞、肥大细胞、T淋巴细胞、中性粒细胞等)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。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,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,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,气急,胸闷或咳嗽症状,常在夜间,缓解期依然存在,西医对症治疗,可以控制发作,但对缓解期无特效药。

本病属于中医“哮证”的范畴,多由宿痰伏肺,遇到外邪入侵,饮食不节,情志不遂等诱发,使痰阻气道,气道挛急,肺失肃降,肺气上逆所致。在哮病的发生过程中心兼见喘证,故常以哮喘为名。元代朱丹溪在《丹溪心法》中云“六淫七情之所感伤,饱食动作,脏气不和,呼吸之息,不得畅而为喘急,亦有脾肾体弱之人,皆能发喘。”本病病久多虚实互杂,与肺、脾、肾三脏相关也。中医认为此病应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。采取冬病夏治以去其根,正如张景岳的《景岳全书·喘促》中曰:“喘有风根,遇寒即发,或遇劳即发者,亦名哮喘,未发时扶正为主,即发时攻邪为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杨付有

华医头条影响力人物推荐MORE
华医头条电话:010-83393713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云岗路198号
Copyright © 2018-2020 ,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24824号-1
(免责声明:本网所提供的任何医药资讯仅供参考,不做个别诊断、用药和使用的根据,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,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)

.